“君明网”最新网址:http://www.junmw.com/,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
当前位置:君明网 > 历史 > 重生大唐当奶爸 > 第574章 杜少清的计划(二合一)
基于搜索引擎自动抓取技术,源网站:https://www.xsbiquge.com/87_87334/864016.html

重生大唐当奶爸 第574章 杜少清的计划(二合一)(2/3)

章节列表
往后就是我大唐子民,你怎么能说出屠戮百姓这等歹毒之言?”

    “谁、谁说要杀人了?”杜少清纳闷道。

    内侍老高提醒道:“驸马爷,您刚刚说的,有办法让胡人百姓减少九成……”

    “我说的是移民,让他们都搬到中原内部归化起来,没说过要杀人呀!”杜少清冤枉道。

    移民?怎么又冒出来一个新的点子?不会是在胡诌吧?

    长孙无忌开口道:“陛下,不妨让杜驸马详细说说,他不是个无的放矢之人,一定是有了具体想法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挺自己的竟然是老对头长孙胖子,杜少清颇有些意外。

    李二乐于见到大舅哥和女婿和解,转怒为喜,眯着眼睛点头让杜少清细说。

    本来都要告辞回家睡觉的众臣,就这么又因为杜少清的想法被留下了。

    其实这也是杜少清在两个月前就计划过的,历史上有过人口大迁徙,东北地区最出名的应该就是闯关东了,既然如此,为什么不可以让北方的百姓迁移到南方呢?

    或许有人会质疑说,这样一来,北地无人,建城就没有了意义,同时如果迁移不干净的话,留下一部分人繁衍生息,百年后又是一大部族,还是徒劳。

    又或者有人说人口迁徙难度太大,毕竟百姓都是安土重迁的,而北方胡人的问题兴许不是故土,而是生存,人家从一生下来就是放牧为生,别的不会呀,你让人家迁移到南边种地,饿死算谁的?

    不用想的,肯定没人愿意去冒这个风险。

    可杜少清的办法偏偏就很有希望做到,虽然招数损了点,但行之有效且一劳永逸,而且这天晚上众人点灯夜谈,一举定下了这个策略。

    当知道黄牛刻意提高粮价之后,杜少清顺水推舟,想出了一个能让北方胡人主动搬迁到中原内地的方案。

    那就是告知他们,没粮食了,有钱也买不到,因为运来路上的耗损太多,十成粮食得有八九成的损耗在路上,大唐也拖不起这个消耗。

    可没粮食不行啊,北方胡人之前放牧的劳动力都被雇佣去打仗了,加上打仗过程中被大唐买去充当军粮的牛羊,百姓家里现有的牲畜多是留种,是不够生存实用的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百姓的粮食来源就要依靠大唐出口,现在大唐说没粮食出口了,怎么活?

    有办法,顺势放出一个消息,边境没有粮食运来了,但是中原粮仓还在,朝廷推出了移民政策,只要移民过去,给吃给住给安家等等,总之一句话:留下是坐着等死,移民中原是发家致富。

    暂且不说这些百姓有多少能够接受移民忽悠的,就算这事成了,东北地区,草原也空了,还是不行。

    所以杜少清同时推出了联合方案,鼓励中原有志百姓去东北发展,那里给大片肥沃田地安家,各项政策都十分优厚,只要能够留在那里帮助兴建城池,朝廷都会给奖励。

    如此只要两头利益安排的好,就能促成一次换人似的民众迁移。

    北方胡人迁到内地被汉化,而中原百姓迁到北地属于领地扩张,不影响统治和发展,甚至还能加快当地的发展。

    听杜少清介绍完,有人赞叹,有人皱眉。

    一个年轻的中年官员提问说:“杜驸马,你这样有点颠倒阴阳的意思,让放牧的到中原种田,让种田的去北方放牧?

    跟你最初说的不符吧,而且很可能移民过后两头都是麻烦。”

    这人就是最近两年升迁很快的年轻文臣,也是赫赫有名,叫马周的,能准许他参加这样的议事,足见李二的器重。

    杜少清解释道:“移去北方的中原百姓,就会被安置在那个东北大平原上面开垦农耕,当然不能让一群不懂放牧的接手草原就算了事。

    咱们努力兴建城池,建好了治政所在,从此大唐再添几处殷实的州道。

    而迁入中原的胡人百姓嘛,让他们学习农耕可能有些为难了,所以我的设想是不是让他们生产农耕,而是只用他们的劳动力。

    中原哪个州道缺人,我们就迁入一部分胡人百姓,这些百姓去了接下各种劳作工程,比如说蜀王李愔那个开山修蜀道的工程,百姓卖力气干活,官家管饭发饷银。

    还有江南修河道、修桥梁、造车船等等……”

    “北方有好几百万百姓,哪个地方能够养得起?这不是赈灾一样三五个月一年半年,是年年如此……”魏征否定道。

    杜少清犹豫了一下,放低了生意说道:“其实,粮食从来是不缺的,岭南海军已经打下了整个安南之地,那里现在是大唐最大的粮仓,每年产粮丰富,一年三季稻米……

    养活几百万人的生存 -->>

章节列表